电影《2012》公映3年后的一个“余波”,是让一些商家在圣诞前夕找到了新的噱头——“末日”商机。
在中国最大的网上零售商群淘宝网,在售的各类“末日宝贝”超过八万件,从求生包到所谓方舟船票,不一而足。一些餐厅推出了“末日盛宴”与圣诞大餐的“矛盾”组合。中央电视台的报道说,显然,这些商家并不认为“末日”是真的,否则也不会搞销售了。而消费“末日”倒是触发了人们的幽默感,同时也引发了对生存状态、生活方式和社会责任的反思,以及对人类未来发展的关注。
近来,优酷网播出的系列视频短片《末日七问》点击量持续攀升。多名受访者在回答包括“如何看待现在的自己”、“最想对谁说什么”、“最遗憾的事”、“最想做的事”等问题时,表达了对父母的歉疚,“还没亲口跟爸妈说一声我爱你”。还有很多人表达了对恋爱、婚姻和家庭的美好憧憬。
“对我而言,拄拐杖的那一天就已经是‘末日’了。”一加一(北京)残障人文化发展中心创始人解岩说。他曾是一位IT人士,因腿部骨癌致残后全身心投入到为残障人士提供广播节目制作、速录、非视觉摄影技能培训等一系列公益事业中。“我慢慢走出了心理阴影,找到了生活的意义。”
“对很多人来说,‘末日’像是一堵看不见的心墙。突破了心理障碍,每一天都是新的,每个人都应该积极生活。”他说。
专业人士则呼吁反省人类自身行为对环境的影响,避免自我毁灭。
“从天文学角度来看,末日之说不会应验。”中国科学院国家天文台刘玉娟博士说。世界各地的望远镜都在密切监视着天体运动,即使有小行星飞来,以人类现有的科技水平,也可以改变它的轨道,使之避免与地球撞击。
“真正毁灭人类的只有人类自己。”她呼吁人们减少对能源的消耗,探索开发新能源以维持可持续发展。
因翻译村上春树的《挪威的森林》等作品而著称的翻译家林少华认为,末日之说的真假并不重要,关键是它让人们有自省意识。“如果真的有这一天,也是人类自己造成的。贪婪和自私缩短了与末日的距离。”
“人类应该具有博爱精神。小到一只蜜蜂,大到自然界乃至宇宙,都应用心呵护。”他说。
曾11次参加北极科考的中国海洋大学海洋环境学院教授赵进平说,北极气温明显升高。冰雪在融化,海冰在开裂,浓雾导致飞机难以起降。全球变暖正使海平面以年均约2-3毫米的速度上升。
“末日总有一天会发生,但不是现在。”赵进平说。人类应该学会与自然和谐共处,而不是为了经济利益而肆意破坏环境。否则,“玛雅人的预言恐怕会成真”。
科幻作家凌晨计划在“末日”当晚参加一个大型主题派对,以娱乐的心态反讽“世界末日”的传言。
末日不会发生,但“这一预言突显了提高全民灾难意识和科学素养的紧迫性。”她说。
凌晨认为即使地球毁灭了,人类也不会消亡。“我期待人类最终找到新的生存形态,如借助克隆或冬眠技术移民外星球、将思想以数字化保存、或把人类文明转换为波的形式留存于宇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