风包-蜀国-009
【魏延】:
魏延大哥,我要更你了,你准备好没有?
...
反正我是挺紧张的。
怎麼说呢,在如正题之前,还是跟大家先说一下雁门所理解的情况吧~
三国杀从诞生,发展,到现在,一路走来,呼声很多,倒彩也不少。我们留意它的几个立足点莫不是“规则”、“武将”、“插画”和“技能”(主要这四方面,至於其周边活动实在带有很强的营销气氛,雁门不喜欢在这里展开讨论)。这里就说“插画”吧,也许有些朋友觉得画风十分的不统一、不写实,也许有些朋友觉得插画十分的拘束,还不够百花齐放,各种也许...以致其成功地印证了何谓“顺得哥情失嫂意”~
按出将的顺序而言,魏延插画的作者ST,应该属於我们熟知K神后第一位接触的新画师(因两者风格的不同使自己觉得二人距离不小的请举手)。
在我眼里,ST这位画师是颇具争议性的(侧面理解应该是人气不低吧,嗯),个人觉得他的插画比较抽象(一开始不理解的时候网杀选将一看到魏延就果断跳过,哈哈),而“轻於写实、重於写意”就是我对他作品风格的理解。
ST笔下的魏延就是颇为写意的作品。赤睛散发的他,让不少朋友的很是理解。
当然,不被理解的人,还有很多。
历史上的魏延,在外人甚至同事眼里,就是一个怪人...
魏延是凭著率领自己的私兵投靠刘备起家的,是在历史上明文提及使刘备深有好感的名将之一。说到这好感,个人认为除了因为两者投缘之外,更重要的是魏延的勇武和必要的治军才能(他的才华,也随著靠墨水营生的罗贯中的那一笔“天生反骨”而长年隐没在不少人眼底)。
魏延有多能打仗呢?史书没有给我们多少确切的直观答案,我们不妨一起从刘备对他的认命中侧面感受一下...
刘备当年自立“汉中王”,除了“新官上任三把火”之外,更重要的,当然是自己的后院不能起火了。而汉中,这个西川的咽喉要地,是他老刘跟自己的相好、知音加宿敌老曹手上死掐掐回来的,当然就是重中之重了!
关羽身死,那究竟谁来守汉中呢?我们可以看一下惜墨如金的陈寿在他的《三国志》中怎样记载的:
“先主为汉中王,迁治成都,当得重将以镇汉川,众论以为必在张飞,飞亦以心自许...”
这个“重将”的“重”该怎麼理解?我觉得除了有“重要”的意味外,更突出的是这个将领的“能力”~大家(文中的“众”应该包括身在荆襄的关羽)都议论这位置非三爷莫属了,然后我们的三爷果真“亦以心自许”,美滋滋的,哈~就等我大哥当“众”宣布了啊!
谁知所有人的眼镜都跌破了,刘备当“众”提拔了魏延(注意这个“提拔”,之前有记载魏延都是牙门将军,这个军号也不是十分正经的,而蜀汉出了名兵力是捉襟见肘的,魏延之前所带的人马质量就可以细细玩味了)!
魏延有个坏毛病,历史书上说他性格“矜高”,可以理解为他是一个完美主义者,爱挑剔,少朋友,不讨好(就像我们容易对眼下插画的魏延第一印象不够好一样)。有这麼一个人跟你公事,你什麽感受呢?而这个人又忽然被老板提拔得高高的,你有什麽感受呢?
好吧,先不要回答我,我们先看看当时大家的反应——“一军尽惊”!
好了,雁门又来咬文嚼字了。对於刚才我所形容的这麼一位不讨好的同事,被老板提拔,竟然没有人诽谤,没有人非议,没有人妒忌,有的只是“惊”,而且还是“一军尽惊”!这个“尽”字说明了什麽?
说明了汉中的重要性,大家觉得这可不是闹著玩的!
更说明了,大家都没想到从理性角度去分析,原来我们还漏了个魏延可以用!
当年马超、黄忠被封,在关羽眼里只不过前一个“匪首”、后一个“老头”,自己被排在并列已经很不爽(后来是费诗摆平了他对黄忠的看法、诸葛亮摆平了他对马超的看法),而汉中作为刘备甚至所有部下的心头的一块肉,如果关羽觉得用人不当,我们可以发挥一下自己的小宇宙,他会如何的发难呢?从这个角度分析,就算你关羽再看得起自己的三弟,但起码我魏延在“守汉中”这件事请上面你也觉得没让你们三爷二爷和刘老板等众人丢脸的是不??
好了,问题来了,就职仪式上...
阿延啊,老板我现在任命你守这个汉中,当著大夥儿的面,你打算咋滴捏?
偶地主啊,别卖萌了,老曹自家抄家伙来也好,带上十万人来也好,我一口吞掉!
好!!
说到这里,在场的人又是什麽反应呢?陈寿告诉我们:
“先主称善,众咸壮其言”~
前半句不解释,后半句的意思就是所有人都觉得魏延的回答很有气势~
哎呦我X,古人就是古人,为什麽当时没有人觉得魏延在吹牛呢?十万人真的来了,你的海口能有这麼大?你的能力能有这麼大?竟然没有人觉得他吹牛!那从前文的“惊”到如今的“服”,大家在短短一番话之间能有如此转变,必有原因!
我不知道,也许我们都没可能知道。但史书上记载的确实就是这样,唯一的解释,除了魏延的人品之外,其实所有人都是打从心裏面认为他“守汉中”是能胜任且绰绰有余的...
事实上,按照后来的发展,魏延守汉中确实没有任何的差错。而且他当汉中太守的时候,刘备的基业可谓正值多事之秋(不久刘备那战略价值渐失的荆州三郡被孙权夺去,关羽身死麦城)。关羽死后,其实刘备是腹背受敌的了,但魏国却没有自北而南对汉中有任何大的举动,再到后来连刘备都身死白帝城,在乘胜可击的情况下陆逊怕曹丕偷袭自己后方便鸣金收兵,汉中也是安然无恙(曹丕也没有对汉中有多大举措)。所谓“善战者无功”,魏延的驻守期间汉中的确并无多大战事,刘备可谓选对人了(个人认为不是张飞不如魏延,而是张飞更偏向属於开疆辟土的将才)~
至此,魏延的勇武与军事才能,可见一斑...
如果还有朋友希望直面魏延才华的,我们不妨再看看北伐时期的魏延~
当时,诸葛亮其中的一次北伐就是把魏延作为偏师令其挥军直上,而魏延确实不负诸葛亮厚望,凭著区区一偏师的身份以少胜多而一战击破郭淮(司马懿智守西北时期十分器重的又一难得将才)!
好了,那一仗的过程我们完全可以忽略,重要的是看结果。
史书记载,魏延因此被提拔为“前军师”、“征西大将军”,而且还“假节”(我们可以理解为见魏延如见皇上,整个蜀汉时期能够“假节”的人著实不多),进封“南郑侯”!
说起南郑,不得不说一下了~这里有南郑的兄弟姐妹麼?
“南郑”虽然不甚起眼,但却是当年汉高祖刘邦忍辱负重、东山再起之地啊(详见历史上项羽在封地上对刘备的变相围堵)~而蜀汉又自称是汉室一脉正统,用老祖宗的发迹地“南郑”(很长时间以来都是汉中的重要经济中心之一)来命名下属的侯爵,那我们可以想像当时魏延的军功在后主刘禅眼中的地位去到哪里了(顺便为其鸣冤一下:就凭这点,就能推断,历史上的魏延想谋反早就反了,他后来的事情可真不是谋反,而且他为人这麼爱完美、爱面子,有如此尊贵的地位,说真的,他根本没有谋反的理由。而且我相信刘备的用人和眼光,他当年对魏延的提拔,我们便可推知一二)~
好景不长...
也许是过份自重,也许是曲高和寡,在后来,他的“子午谷奇谋”(突袭长安)被诸葛亮一口否定,而且更可惜的是,从军多年、地位尊厚的他,却没有受到一点的附和或者支持,他的人缘,又可见一斑~
先不说“子午谷奇谋”的可行性如何(自古至今实在有太多名家争论了),但我在战术层面上其实是支持魏延。我不是军事人才,也不是历史学家,但我有一点可以支持他——他在汉中镇守多年啊!一个守城多年且辖区附近没有任何大战事的将军,能不对自己的环境和敌方的分析认知准确麼?但是,诸葛亮的带兵也不是没能力的,所以我更偏向其中一种历史说法:
诸葛亮否定的不是魏延的战术,而是战略...
蜀国兵少,三国进行博弈时诸葛亮驻兵必定要有所侧重。从历史看来,当时重庆一带即接近吴国一带的蜀国兵力很低,意思就是告诉孙权我信任你,我全力攻打魏国,你可以随时偷袭我,但蜀国亡了,你的日子也不长了~问题是,孙权会看著蜀国一方坐大麼?不可能~但魏延这样的做法万一成功偷袭长安了,可以说长安以西已北一带的汉土再也不属於魏国的了,绝对是对魏国吴国的重大打击,所以我相信,诸葛亮唯有小心图之,配合和吴国的联动(其实意思就是我们得利了也会分你一杯羹)才行...
可怜的魏延,难得将才却终非帅才,不懂上司的心也看不透三国的博弈,奇谋被否决后便一直埋怨诸葛亮了~
也许有朋友会因此觉得诸葛亮摆脱不了各种阴谋论的评价,但我想说,玩政治的人最重要的是自己能活下去,一味“误国”一味“玩政治”玩得客死异乡的,绝对不是正常人!而诸葛亮就是在各种误解的眼光中鞠躬尽瘁,最后身死五丈原的,从这层面解读,我不认为他是误国权臣,最多只能说明他做事太转不过弯太执著以致身边的人都跟著一起劳累了,到最后自己却死於种种误解之中...
同样以最悲情的色彩死於误解之中的人,绝对可以数上千百年都背负著谋反之名的魏延~
他的谋反之名,源於诸葛亮死后跟其助手杨仪的闹翻(详见历史上魏延主张继续北伐和杨仪等人主张班师回朝,於是在路上魏杨二人同时尚书刘禅并弹劾对方)...
诸葛亮弥留之际的种种交代和处理,历史上就有两种说法,但两种说法我都觉得诸葛亮真心办得不好容易埋下误会,而那两种说法的结果都是说魏延跟杨仪闹翻后径直往南跑(试想,假如他要谋反投降的话,应该一路向北即可)。其中的过程大家都知道了(远在京师的刘禅很有意味地问身边的蒋琬究竟相信谁谋反,虽然蒋杨二人都是诸葛亮一手提拔,但蒋琬在刘禅面前明显言辞偏袒杨仪,再次可见魏延的人缘啊),而结果更不用多解释:
魏延理所当然地被斩了(幸好刘禅在这事上完全不傻,杨仪要求继续追究却被他“技术性”否决了,还妥善埋葬魏延)...
在当时所有人的眼里,魏延就是一个怪人,一个不讨好的人。
这样的观感,也被如实地反映在我们眼下的插画之中。
《三国志》中有三处描写魏延的特别的地方,我们来看看:
“延每随亮出,辄欲请兵万人”(每次出征动不动就请兵这麼多人,你是诸葛亮你能不尴尬麼?)
“延既善养士卒,勇猛过人,又性矜高,当时皆避下之”(一个那麼能打的人在你身边,而且你又知道他有很多跟班,更重要的是他从来不当你是一回事,你会亲近这种人麼?)
“延常谓亮为怯,叹恨己才用之不尽”(你作为上司,没被理解就算了,自己的下属总在公共场合大谈对你的否定,你能接受麼?你的下属、你的支持者能接受麼?)
眼下的魏延,赤睛散发,血腥之气甚为逼人,而背后的空洞却隐隐约约昭示著他的历史下场。而最值得留意的地方,应属其姿势!
大家想想我刚才介绍的“子午谷奇谋”——只差一步!
大家想想三国杀中“狂骨”的精髓——距离!
大家在看看魏延的手势?所谓“双拳难敌四手”,在蜀汉中。曲高和寡、孤立无助、孤掌难鸣的他,放佛要以那拽得紧紧的拳头告诉著我们:
差一步,长安就只差一步之遥了!为什麽?为什麽没有采纳我的建言?为什麽?!
他散了发、红了眼,一直在喊:
长安就在眼下了,手中了,汉室可兴了!喂~来人啊!来人啊!大家怎麼都不听我说啊!!
...
他的呐喊是震撼的,又是无力的,谁叫他就是那个魏延呢?那个怀才矜高、疏於待人的魏延~
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
一个人的路,是他自己选择的
与其说,魏延死於冤屈,倒不如说死於自己的个性...
当然,人没有十全十美。鲁迅先生也说过,一个战士身上的污点,并不妨碍我们去欣赏他的闪光之处~
魏延之於蜀汉,就像一把宝刀,一把锋利得连朋友都不敢碰却又能使敌人一击封喉的宝刀!
惜哉~
魏延魏文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