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遥远的城堡里有一对公主姐妹,姐姐艾莎拥有“点石成冰”的魔法,堪称史上最强公主;妹妹安娜也不是等待别人拯救的弱者,一榔头就能把恶狼打出几米开外,连男主角都惊呆了。一副小暴脾气的安娜,还不顾劝阻挑衅雪怪……正在热映的迪士尼电影《冰雪奇缘》在不被外界看好的情况下,全球总票房累计已达9.1亿美元,成为在映影片中口碑最好的一部。
从1937年第一部公主电影《白雪公主与七个小矮人》问世,到如今的《冰雪奇缘》,跨越了将近八十年的时代变迁,迪士尼已有整整十二部公主电影面世。有意思的是,从那些公主电影不断开出的“新花”中,似乎也可窥探出些许女权主义的发展和变迁。
貌美胸大爱家务的“乖乖女”
《冰雪奇缘》的故事基于安徒生童话《白雪皇后》,其最出彩之处在于:男性角色们正式成为配角、工具和戏份不多的反派;片中的王子甚至沦为了全片最大的反面角色—这一颠覆性的角色设置其实在迪士尼公主电影发展史上早有端倪。
当然,革命不是一天完成,迪士尼的“公主革命之路”也走得格外艰难。
从最早“貌美胸大爱家务”的白雪公主、灰姑娘以及睡美人形象开始,迪士尼最初对于女性角色,尤其是公主这一象征意味浓厚的形象刻画便带有了浓厚的男权色彩。安静、美貌、无脑;人生中最大任务便是盲目地等待某个王子的“降临”。相对的是,在这一时期公主片系列中出现的男性形象,从七个小矮人、好心的猎人到浪漫的王子,几乎都无一例外地以“拯救者”的形象出现。
在《白雪公主与七个小矮人》中,白雪公主在片中没有表现出任何反抗或独立精神,除了唱歌、跳舞并和小动物交朋友。而上述三个特征就此成为之后所有迪士尼公主的标准配置—在森林里被猎人追着跑,随随便便吃下皇后的毒苹果,躺在棺材里等待被王子吻醒。更让人感到宿命的是连她的主打歌《Someday my prince will come (总有一天我的王子会出现)》都充满了盲目乐观和消极等待的心态。
事实证明,这样的白雪公主恰恰生逢其时。处于1937年的美国,经济大萧条的余波还未褪尽,当时心有余悸的美国人民确实需要这样一个童话故事重燃他们生活的信心和勇气。
而与公主们“乖乖女”形象不同的是,公主片里出现的所有反派,几乎都是权力欲望强烈、迫切需要改变自身命运的女性形象。从《灰姑娘》里一心嫁进豪门的几个姐姐,一直到白雪公主里觊觎王位的皇后,可以看出,在这些典型的公主片里,企图改变自身命运的女性,往往都被冠以“专横”、“独裁”、“邪恶”的符号。
由此可见,这一时期的公主形象高度符合当时美国社会对于理想女性形象的预期;而与此相反的进取型女性,则被视为邪恶、蛮横、不讨人喜爱的。所有的男性形象几乎都是善意友好的,符合男权社会对于女性的期望:要相信男性,并给予其足够尊重。
从“小叛逆”到独立自主
时间回到1989年,《小美人鱼》的上映可以说是对于之前貌美胸大爱家务公主形象的一次小颠覆。
这部作品的上映正逢美国女权运动开展得轰轰烈烈之时。虽然“女权主义者”在当时仍是一个略带贬义的词语,但许多女权观念早已深入人心,给了大众一种常识性的女权教育。小美人鱼便是这种氛围下的最好产物,她有血有肉,敢于表达自己的看法,敢于争取属于自己的幸福,并且第一次以进取型的女性形象而得到了电影正面的表达。
当然,由于时代和环境的限制,这一时期的公主仍然是以爱情和男人为毕生追求,更谈不上有自己的理想与事业。就连小美人鱼也为了王子而放弃了自己最重要的声音。但是我们可喜地发现,以往被动的公主,第一次开始追求一些对自身来说相当重要的东西,甚至主动拯救了王子,而不再是一个单纯等待王子拯救的女性形象。
不同于以往以男人和爱情为唯一主线的公主电影,迪士尼在近期频频推出少数族裔公主为主角的电影,且前所未有地给公主们赋予了格外丰富而独立的人格特色。
虽然迪士尼一直倡导“追梦”,但公主的梦无非离不开男人与爱情两样。而在2012年的《勇敢传说》中,公主美利达干脆把自己抗争的主题换成了:绝不结婚。2014年,《冰雪奇缘》则干脆把艾莎和安娜两公主塑造成了亲情最大、爱情靠边的独立自主新女性形象,片中艾莎极力压抑的Girl"s power—这种从小就不被正视和承认的力量,实际上也正是对现实生活中女性觉醒及其精神力量的隐喻。
在一个男权社会里,女性的力量往往无法得到正视与承认;而《冰雪奇缘》两个姐妹公主对于王子的正确态度,也格外给人以启发。“不能跟一个第一次见面的人就订婚啊”,这句来自公主的谆谆教诲,实在是对各路观影小女孩们最好的爱情启蒙教育。